华中农大特色学科成农民致富“金钥匙”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09-01-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讯(记者 程墨 通讯员 范敬群)近日,湖北省随州市三里岗镇吉祥寺村香菇交易市场人头攒动,上万名菇民一起向刚刚竖起的一尊铜像鞠躬致敬——该镇4.6万名老百姓用自发塑像纪念的方式表达对已故华中农业大学真菌学家杨新美的感激之情。

  1978年,已近古稀之年的杨新美来到三里岗,走遍了2600多亩山场,教农民种香菇。从此,三里岗出现了“村村办菇厂,家家种香菇”的局面。如今,华中农大教授边银丙等专家仍然奔走在这里。2006年端午节时,由秭归县归州3万多名橘农自发出资,立起了华中农大教授章文才的铜像。万余名橘农从四面八方赶来,纷纷向他们心中的“橘翁”鞠躬致敬。

  如今,这两座铜像矗立在青山碧水之间,见证着华中农大打造特色学科为“三农”服务之路。

  如何缩短大学、教授与农业产业的距离?近年来,华中农大走出了一条“围绕一个领军人才,带领一个创新团队,支撑一个优势学科,带动一个富民产业”的办学模式。依托这一模式,张启发、傅廷栋、熊远著、陈焕春、邓秀新等华中农大“土生土长”的专家们打开了通向产业的捷径。在他们背后,是各自率领的创新团队和优势学科,他们研究出的杂交油菜、绿色超级水稻、瘦肉型湖北白猪、动物疫苗、优质柑橘、试管土豆、抗虫棉等标志性成果,带动了7个产业及上百亿元经济效益,惠及数千万农民。以项目为纽带,学校将学科建设和产业串在了一起。

  华中农大的专家们既关注研究宏观政策,又时刻将农民放在心上。2008年12月,湖北省绿色超级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揭幕,中心首席科学家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10年前,这位华中农大的教授就站在国际科技竞争和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开始构思“基本不打农药,尽量少施化肥,节水抗旱”的“绿色水稻”。张启发说:“绿色超级稻能够实现‘高产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这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倪德江是华中农大茶学专业的教授,长期以来多次到云南指导茶叶种植。红河州的老百姓说,有倪教授帮忙,现在靠几片“叶子”,吃饭、穿衣、娃上学都解决了。该州科技局长洪学双称赞倪德江是“红河人民的教授”。最近,倪德江又在湖北恩施、红安、竹溪等地区指导茶农生产,行程数千公里。

  据介绍,华中农大近年来已向大别山区红安县、武陵山区的恩施州派遣了近千人的科技扶贫开发团,同时对口支援三峡库区,通过“三峡库区柑橘品种改良和优质高效生态橘园建设与示范”等项目,促进了库区农民的增收。该校的柑橘基地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前来求技术、要品种的农民,从来都是免费。而在别处,引一个品种,在一般的单位至少要给上千元,甚至上万元的引种费。

  在华中农大的办学模式中,涉及农业的科技原创、孵化、转化、辐射科技基地有200多个。该校校长邓秀新说:“在我们的特色发展模式中,基地就像阀门一样,连接学校和产业。”

  然而,仅有专家和基地是不够的,华中农大还认识到,培养农村、基层单位、西部地区需要的人才,对处于模式链条“终端”农民的培训不可少。学校每年有近40%的毕业生通过选调、支教、志愿服务等形式到县及以下政府和农业科技一线工作。近10年来,学校累计培训乡镇和县级以上领导干部达4000多人,培训农业技术人员6万人次以上,培训农民超过100万人次。